新闻  |   论坛  |   博客  |   在线研讨会
首批20位全球评委公布|《麻省理工科技评论》“35岁以下科技创新35人”亚太区报名正在进行
深科技 | 2024-04-24 14:32:58    阅读:1266   发布文章

自 1999 年起,《麻省理工科技评论》每年都会进行 35 岁以下青年科技创新者的评选,旨在全球范围内找出被认为极具才华、创新精神,以及极有可能改变世界的年轻技术创新者或企业家,以此给予他们应得的关注,肯定他们在技术领域的创新工作,并且激励他们继续在专业领域上取得更大的成就

 经过 20 余年的沉淀,《麻省理工科技评论》“35 岁以下科技创新 35 人(MIT Technology Review Innovators Under 35;简称“TR35”)已成为全球极具权威性的青年科技创新人才评价体系之一。在着眼于全球的同时,我们不能忘记,在每个国家,每个地区,也有这样一群年轻人在为其发展付出努力。为了让更多青年创新者被看到,TR35 于 2010 年开始了区域性评选。
其中,作为世界上文化最为多元的地区之一,亚太地区的经济正在持续快速发展,社会在不断地进步,其科技创新的力量不可小觑。今年是亚太区“35 岁以下科技创新 35 人”在中国落地的第四年,我们希望能继续发掘更多极具发展潜质的青年科技人才,将这群思维敏捷、灵感不断、极具创造力的科技青年推向多元化、全球化的舞台
2024 年,《麻省理工科技评论》“35 岁以下科技创新 35 人” 亚太区报名正在进行,35 岁以下的亚太地区青年科学家、科研工作者、科技创业者均可参选。
关于报名指南,请点此查看。如您感兴趣,欢迎点击文末“阅读原文”,完成报名。
  图片
本届评选目前已获得多位全球重量级专家的支持,首批 20 位评委名单如下(*按姓氏首字母排序)

图片

Cyrille Boyer澳大利亚桂冠学者;新南威尔士大学教授
Cyrille Boyer,澳大利亚桂冠学者,新南威尔士大学化学工程学院教授,同时担任《欧洲聚合物杂志》副主编,也是《先进材料》、《高分子化学》、ACS Macro LettersACS Infectious Diseases 等期刊的顾问委员会成员。Boyer 教授曾获多个奖项,包括 IUPAC-Polymer 国际青年研究员奖(2018 年)、Polymer Chemistry 讲座奖(2018 年)、化学工程卓越奖(2018 年)、美国化学会生物大分子/大分子领域青年科学家奖(2016 年)、澳大利亚科学院授予的 Le Fevre Memorial Prize 化学纪念奖以及澳大利亚总理科学奖之一——马尔科姆·麦金托什物理科学家奖(2015 年)。Boyer 教授的研究兴趣主要涵盖利用光催化剂制备功能性大分子,并将其应用于纳米医学、先进材料和能量存储等领域。在纳米医学方面,他的团队设计了新型抗菌和抗癌聚合物。最近,他将自己的光化学技术应用于 3D 打印,实现了对 3D 打印物体的纳米和宏观结构的精确控制。
图片Elizabeth Broadbent奥克兰大学教授;新西兰皇家学会院士
Elizabeth Broadbent,奥克兰大学心理医学教授,新西兰皇家学会院士。因为对机器人技术的兴趣,Broadbent 教授以电子电气工程师的身份在坎特伯雷大学展开学习,随后又进修了健康心理学,以满足对心理神经免疫学、情感机器人等方面的兴趣。她是哈佛大学心理学院和麻省理工学院科学、技术及社会项目的访问学者,因对陪伴机器人的研究获得富布赖特奖。
图片陈绍琛欧洲科学与艺术学院院士、美国国家发明家科学院院士;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教授、生物材料与组织工程中心创始主任
陈绍琛,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 Zable 讲席教授、纳米工程系教授和前系主任、生物材料与组织工程中心创始主任。2008 至 2010 年期间,曾任美国国家科学基金委纳米制造的项目主任。作为 3D 打印和生物打印的先驱者,他在包括《自然》、《自然医学》、《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和《科学进展》等顶级期刊上发表论文超 180 篇,曾获多个奖项,如美国国家科学基金委青年科学家奖(NSF CAREER Award)、美国杰出青年科学家奖(ONR Young Investigator Award)、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 Edward Nagy 新研究员奖、美国机械工程师学会萧尔制造工程研究金奖和美国国家科学基金委 BRITE 奖。他是美国科学促进会、美国医学和生物工程院、美国机械工程师学会和国际光学工程学会会士,也是欧洲科学与艺术学院院士、美国国家发明家科学院院士。他是 Allegro 3D 的联合创始人,该公司开发了 3D 生物打印机和生物材料,后被 Cellink 收购。
图片陈晓东新加坡国家科学院院士、新加坡工程院院士、德国科学院院士;南洋理工大学校长讲席教授、南洋理工大学柔性器件创新中心主任
陈晓东教授是新加坡国家科学院院士、新加坡工程院院士和德国科学院院士,现任南洋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校长讲席教授,兼任化学教授与医学教授。同时,他也是新加坡科技局(A*STAR)材料科学与工程研究院科学总监和首席科学家。陈教授的主要研究方向是力材料学与工程、柔性电子技术、数字化感知、人机交互等,曾获新加坡总统科学奖、新加坡国立研究基金会研究员奖、Falling Walls 奖、洪堡基金会贝塞尔研究奖、Dan Maydan 纳米科学奖和 Kabiller 青年研究奖等。陈教授目前任国际纳米领域旗舰期刊《美国化学会-纳米》主编,同时是多家著名期刊的编辑顾问委员会成员。
顾敏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澳大利亚科学院院士、澳大利亚技术科学与工程院院士;上海理工大学校务委员会执行主席、光子芯片研究院院长、教授
顾敏,现任上海理工大学校务委员会执行主席、光子芯片研究院院长、教授。曾任澳大利亚斯威本大学副校长及杰出教授、澳大利亚研究委员会桂冠教授、澳大利亚皇家墨尔本理工大学副校长及杰出教授。出版了 4 部英文专著、1 部中文译著、1 部英文编著。并在国际公认权威杂志(《自然》、《科学》、《自然-光子学》、《自然-纳米技术》、《自然-通讯》等)上发表纳米/生物光子学领域论文 560 余篇。他是澳大利亚科学院院士、澳大利亚技术科学与工程院院士、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先后被选为国际电气与电子工程师学会(IEEE)会士、国际光学工程学会(SPIE)会士、美国光学学会(OSA)会士、英国物理学会(IOP)会士、澳大利亚物理学会(AIP)会士、中国光学学会(COS)会士等。曾担任国际光学生命科学学会主席、国际光学委员会(ICO)副主席及评奖委员会主席、美国光学学会(OSA)理事会理事以及国际委员会主席。顾敏院士还是中国科学院爱因斯坦讲席教授、澳大利亚光学学会 Beattie Steel 奖、澳大利亚科学院 Ian Wark 奖、澳大利亚物理学会 Boas 奖、维多利亚科学创新奖等多项荣誉的获得者。2019 年获国际光学及光子学学会丹尼斯·加博尔奖(Dennis Gabor Award),2022 年获国际 OPTICA 光学学会(原OSA)埃米特·诺尔曼·利思奖章,2023 年荣获上海市”白玉兰纪念奖”。
胡玲文麻省理工学院核反应堆实验室首席科学家;核反应堆专家
胡玲文博士是全球知名的核反应堆设计与安全、先进核反应堆系统开发以及核技术应用领域的专家。她拥有台湾清华大学核工程学士、硕士学位,麻省理工学院核工程博士学位,在核技术应用领域有超过 25 年的经验,领导了支持先进核反应堆部署的创新性研发项目。胡博士还是私人投资、工业界、联邦机构、国际组织的咨询和技术委员会成员,包括美国国家科学院、国际标准化组织、美国核学会和国际原子能机构等。除研究、开发和项目管理,胡博士还为教育领域做出了贡献,指导了 30 多名本科生、研究生,并在麻省理工学院指导了多位博士后研究员和早期职业研究科学家。胡博士曾获多个奖项和荣誉,包括美国机械工程师学会的最佳论文奖、麻省理工学院卓越奖、台湾清华大学核科学学院的杰出校友奖、辐射科学与技术奖,并当选为美国核学会会士。胡博士共同发表论文 270 余篇论文,包括同行评审的会议和期刊论文、书籍章节和技术报告等。
图片Thomas Knöpfel香港浸会大学教授、神经回路动力学 JC STEM Lab 主任
Thomas Knöpfel,香港浸会大学教授、神经回路动力学 JC STEM Lab 主任。他在德国乌尔姆大学获得物理学和医学双学位,瑞士苏黎世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后在此担任助理教授和副教授,也曾在瑞士大型制药公司从事药物发现工作。1997 年,Thomas Knöpfel 搬到日本,担任日本理化学研究所大脑科学研究部新设立的神经元电路动力学实验室主任。2013 年在英国帝国理工学院担任光遗传学与电路神经科学主席教授。2023 年,Knöpfel 教授加入香港浸会大学。他在《自然》、《自然-方法》、《自然-通讯》、《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神经科学杂志》、《神经生理学杂志》和《大脑皮层》等期刊上发表研究论文 230 余篇。Knöpfel 教授的研究围绕“大脑如何产生认知和情感”展开,内容涉及光学成像技术和遗传学,他积极与理论神经科学家合作,以揭示神经元回路机制。
Seung Hwan Ko韩国首尔国立大学工学院机械工程系教授、研究事务副院长
Seung Hwan Ko 是韩国首尔国立大学工学院机械工程系教授、研究事务副院长。他于 2006 年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机械工程系获得博士学位。发表论文 260 余篇,被引次数超过 23,000 次,发表期刊包括《自然》、《自然-材料》、《自然-电子学》、《自然-光子学》、《自然-通讯》、《科学进展》等表。其研究兴趣包括软材料开发、制备工艺以及可穿戴和生物电子设备,致力于解决当前研究领域的瓶颈问题。
刘小钢新加坡国立大学教授
刘小钢博士于 2004 年在西北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后于麻省理工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系从事博士后研究,2006 年加入新加坡国立大学,2017 年晋升为正教授。其研究兴趣包括镧系元素掺杂纳米粒子在能量转换方面的应用、光学纳米材料在神经调控和光成像方面的应用、先进 X 射线成像闪烁体的开发,以及辅助技术的电子工具原型设计等。
陆俊浙江大学求是讲席教授
陆俊,浙江大学求是讲席教授。2000 年本科毕业于中国科技大学,2008 年博士毕业于犹他大学,2009 年起在美国阿贡国家实验室从事博士后、化学研究员至 2022 年。以通讯作者/第一作者发表 SCI 收录论文 550 余篇,包括《自然》、《科学》及其子刊 60 余篇;论文总引用数超 69,000 次,H 指数 143;2018−2023 年连续入选科全球高被引科学家,2021-2022 年在材料科学和化学双学科领域入选,专利 20 余项。获电化学能源存储与转换领域内 20 多项重要奖励,包括 2009 年全球百大科技研发奖(美国科技界的“奥斯卡”创新奖)。
逯高清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英国皇家工程院院士、澳大利亚科学院院士、澳大利亚技术科学与工程院院士、美国国家发明家科学院院士、世界科学院院士;英国萨里大学校长
逯高清教授是英国萨里大学校长,英国科学技术委员会成员,英国国家物理实验室董事会成员,英国负责任研究指标论坛主席以及大学与商业合作国家中心委员会成员。此前,逯教授曾任 Universities UK 主任,也曾是英国研究创新署董事会成员。逯教授在化学与纳米科技领域成就斐然,在国际期刊发表论文 500 余篇,引用超 100,450次,H 因子为 150。他拥有 20 多项国际专利,曾获多个国际奖项,比如因其对教育和国际研究的杰出贡献而获颁澳大利亚勋章。逯教授还是英国皇家工程院院士、澳大利亚科学院院士、澳大利亚技术科学与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美国国家发明家科学院院士以及世界科学院院士。
Sushmita Mitra印度统计研究所机器智能部教授
Sushmita Mitra 是印度统计研究所机器智能部教授。1992 年至 1994 年,在德国亚琛工业大学担任 DAAD 研究员,也曾是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计算机科学系、日本明治大学及丹麦奥尔堡大学的客座教授。Mitra 博士曾出版多本书籍,发表论文 150 余篇,曾在多本期刊担任特刊编辑,如《IEEE-ACM计算生物学与生物信息学汇刊》、《生物学与医学中的计算机》、《信息科学》等。她还是 IEEE、TWAS、INSA、IAPR、INAE 和 NASI 的成员。她是 IEEE CIS 杰出讲师,STEMM 女性学术小组成员,IEEE 加尔各答分部主席(2021-2022)。她曾作为全体会议/特邀演讲人或学术访问学者访问过 30 多个国家,也曾担任许多国际会议的程序主席、指导主席和项目委员会成员。她目前的研究兴趣包括数据科学、模式识别、软计算、医学图像处理和生物信息学。
聂书明美国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教授
聂书明,美国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 Grainger 杰出讲席教授,生物工程、化学、材料科学及工程教授,同时也是南京大学现代工程与应用科学学院创始院长。其研究方向重点在于癌症纳米药物、手术器械与影像、mRNA 药物递送以及免疫疗法等领域。聂教授发表论文 350 余篇,拥有多项专利,并多次参与书籍章节撰写,全球范围内参与邀请讲座 500 余次,学术成果被引次数超过 90,000。
Seung Bum Park韩国首尔国立大学化学系主任、教授
Seung Bum Park 教授拥有韩国延世大学化学学士(1993 年)和硕士学位(1997 年),2001 年在美国德克萨斯农工大学获得生物有机化学博士学位,随后在哈佛大学 Stuart L. Schreiber 教授的指导下从事博士后研究。2004 年,Seung Bum 加入韩国首尔国立大学化学系任助理教授,2008 年晋升为副教授,2013 年晋升为教授。他还是英国皇家化学会会士。Seung Bum 的研究兴趣涉及化学生物学领域,包括分子多样性、荧光生物探针、表型筛选以及针对蛋白质相互作用的药物发现和靶标鉴定。他发表论文 180 余篇,拥有 40 项专利。他于 2016 年创立了生物风险投资公司SPARK Biopharma,该团队专注于用于癌症、纤维化和神经退行性疾病的基于小分子的免疫调节剂的研究。
Seeram Ramakrishna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印度国家工程院院士、英国皇家工程院院士、新加坡工程院院士、美国科学院院士;新加坡国立大学教授
学者 Seeram Ramakrishna 是世界排名前十的新加坡国立大学交叉学科的世界知名教授。他被评为 “全球最具影响力的思想家”(Thomson Reuters)、“过去十年高被引研究人员前 1%”(Clarivate Analytics)以及 “纳米科学与纳米技术领域前 25 位科学家”(Ioannidis | 斯坦福大学 c-score)。迄今为止,他发表的论文 H 指数为 191,被引用次数为 181,345 次。他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印度国家工程院院士、英国皇家工程院院士、新加坡工程院院士、东盟工程技术研究院院士和美国科学院院士。他还是美国 ASM International、ASME、AIMBE、英国 IMechE 和 IoM3、印度 ISTE 以及国际生物物质科学与工程联合会(FBSE)的当选院士。
史家海新加坡国立大学杨潞龄医学院助理教授
史家海,新加坡国立大学杨潞龄医学院助理教授(博士生导师),为厦门大学学士,新加坡国立大学的博士和麻省理工大学的博士后。二十年源头创新药开发经验。曾参与戊型肝炎病毒疫苗(益可宁)开发。博士期间证明 SARS 冠状病毒主蛋白酶的二聚体界面是潜在的病毒药物靶点。博士后期间师从 Harvey Lodish,参与开创第一代工程化红细胞治疗平台。现参与开创工程化红细胞外囊泡基因治疗,并利用此技术成为 Carmine Therapeutic 的共同科学创始人和科学顾问。现进一步开发第二代工程化红细胞治疗平台,并利用该技术成为 Carcell Biopharma 的科学创始人和科学顾问。后又开发出世界首次利用可繁养鲨鱼免疫制备鲨鱼纳米抗体的平台技术,并成立 jotbody 聚焦骆驼和鲨鱼纳米抗体发现服务和生命科学工具。
田博之芝加哥大学教授
田博之教授毕业于哈佛大学,获得物理化学博士学位。随后在麻省理工学院和哈佛医学院进行了博士后研究,专攻再生医学和组织工程。他目前的研究重点是开发生物电子新型材料,特别强调利用半导体器件解开亚细胞生物物理学的复杂性。另外,田教授还在积极研究软硬界面的动态特性,这在各个科学和技术领域都可能产生重要影响。田教授曾获得多个奖项和荣誉,包括赛克勒国际化学奖、美国总统青年科技奖(PECASE)、《麻省理工科技评论》“35岁以下科技创新35人”(TR35)等。
王春生马里兰大学教授
王春生博士是马里兰大学化学与生物分子工程系的 Robert Franklin 和  Frances Riggs Wright 杰出讲席教授,ACS Applied Energy Materials 副主编,马里兰大学—陆军实验室(UMD-ARL)极限电池研究中心主任,电化学学会会士。其研究重点为可充电电池和燃料电池,目前发表论文360余篇,研究成果被引用超过 71,000次,H 指数为 140。自 2018 年以来,被科睿唯安评选为高被引研究员,2021 年获得由电化学学会颁发的电池研究奖。
殷亚东加州大学河滨分校教授
殷亚东教授 1996 年本科毕业于中国科技大学,1998 年在科大获硕士学位后赴华盛顿大学西雅图分校攻读博士学位,师从夏幼南教授。2002 年博士毕业后,他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及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担任博士后研究员,在 A. Paul Alivisatos 教授的指导下开展研究工作。2005 年升任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科学家。2006 年开始他任职于加州大学河滨分校化学系,并于 2014 年晋升为正教授。他获得了诸多重要奖项,包括 Cottrell Scholar Award(2009)、DuPont Young Professor Grant(2010)、3M Nontenured Faculty Grant(2010)、NSF CAREER award(2010)、MRS Fellow(2020)和 Langmuir Lectureship Award(2022)。他被 Clarivate Analytics 评为全球高引用研究者之一,从2014 年到 2022 年一直名列榜单。他目前担任 Responsive Materials (Wiley)和 Research(CAST & AAAS)副主编,并是十多个期刊的编委,如 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Science China MaterialsNano Letters 和 Chemical Reviews
张成奇悉尼科技大学副校长、杰出教授;2024 年国际人工智能联合会大会主席
张成奇教授现任悉尼科技大学副校长,是人工智能领域的杰出教授、计算机科学领域的高级科学博士(DSc),同时也是澳大利亚人工智能理事会理事长,澳大利亚计算机学会会士、新南威尔士州科学与工程(工程和 ICT 类)奖及悉尼科技大学副校长卓越研究(领导类)奖获得者。其研究方向是分布式人工智能。张教授是在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的第一位大陆华人作者,是 2020 年到 2023 年国际人工智能联合会(IJCAI)的评奖委员会委员,并获选 2024 国际人工智能联合会大会候任主席。2021 年到 2023 年张教授受邀成为上海 WAIC 主席团成员之一。他曾参与多个中国项目的评审工作,包括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奖、973 项目、863 项目、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以及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等。


*博客内容为网友个人发布,仅代表博主个人观点,如有侵权请联系工作人员删除。

参与讨论
登录后参与讨论
推荐文章
最近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