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   论坛  |   博客  |   在线研讨会
筑坦途以通衢,合规浪潮下隐私计算技术的迭进与功用|“隐私计算科技创新人物”征集进行时
深科技 | 2022-03-03 21:40:41    阅读:139   发布文章

隐私计算正在改变数据利用生态,在金融、政务、医疗等诸多场景担当底层技术支撑,坚实守卫个人隐私与安全,同时达到了广开数据源头、化数据为价值的功用。


由上世纪 80 年代开始,在研究者与产业家手中,相关技术细项一步一个脚印,从纯粹的科研设想化为技术累进,最终落地产业前端,终成产品。


在 2011 年、2018 年、2020 年同态加密、零知识证明、差分隐私分别入选《麻省理工科技评论》当年最重要的 10 大突破性技术。


而随着产业进一步落地拓展,在一切有数据的领域,隐私计算都大有可为。


时至今日,数据渗透至日常生活,邻人的****数据泄露,很可能导致你的经济状况被某些利益机构获悉。在社交网络上分享的日常信息,很有可能直接影响你的保费评估水平。


此类场景正是隐私计算在保险领域的实际应用案例。在这些场景中,隐私计算平台可充当数据流转的渠道与隐私的防护管道,从而达到数据“可用而不可见”在数据利用过程中,免于侵犯隐私,同时有效利用丰富的大数据产生价值。


行业变革:世界范围内掀起合规浪潮


当数据渗透至日常生活以至于产业环节,数据变革开始逐步深化。包括中国在内,世界都掀起数据合规的监管浪潮,以应对数据利用带来的挑战。


作为隐私法规先驱,欧盟早在 1995 年便通过了《数据保护指令》(Data Protection Directive),指令明确了最低的数据隐私与安全底线标准。而后在 2016 年,欧洲议会通过了《通用数据保护条例》(GDPR),以应对更为严峻的数据隐私、数据安全挑战。


相关法律法规规定了多个数据利用原则,产生了深远影响:


  • “目的限定”:搜集数据只能服务于特定目的,而不能在事后作他用;


  • “数据最小化”:数据搜集工作只服务于特定目的,严格限制能且只能搜集最少的数据量;


  • “正当与负责”确保数据安全、正当与保密。条例中明确提出可动用相关技术手段,经加密机制以规避相关风险。


随着数字经济的强势崛起,中国在近年来陆续出台了《网络安全法》《数据安全法》与《个人信息保护法》多部重要法律。系列法律沿袭继承了“目的限定”“数据最小化”“正当与负责”的隐私保护精神,可堪称是世界上最为严格的隐私系列法律之一。
此外,美国在 2018 年出台了《加州消费者隐私法案》,日本在 2020 年出台了《个人信息保护法》修改法案。由此,世界范围内的数据隐私保护有了完善的规定,产业界的数据利用则迎来合规大考。
技术赋能:解决三大难题、为数据流转赋予主动势能
隐私计算技术实质上是一个技术合集:包含安全多方计算(MPC)、同态加密(HE)、差分隐私(DP)、零知识证明(ZK)、联邦学习(FL)、可信任执行环境(TEE)等技术子项。
依据特定场景需求下的数据量、隐私水准、项目部署等变量,通过运用多个技术项,隐私计算技术能够满足数据利用者的合规需求。
在技术实施时,或通过技术对信息添加噪声以加密信息(DP),或在与外部隔绝的安全环境中处理数据,最终只在导出环节生成明文结果(TEE)。
从产业端出发,一个常见的迷思是隐私计算只能作为合规压力下的成本项,仅作为日趋严格的法规背景下企业不得不做的被迫支出项。
然而隐私计算技术在数据安全与隐私的综合工具矩阵配合下,可为企业利用数据打开全新豁口,开拓数源,聚合更多数据生产力要素。在增量维度上,隐私计算化静态数据为流通价值,促进产业增长。
在这个过程中,隐私计算主要解决了三方面的问题,由此为数据流转赋予主动势能,搭建数据流通价值链条:
所有权问题
——数据本身具有易复制、易篡改的属性。在隐私计算技术出现以前,数据交易方往往在数据离手后,无法把控后续流程。数据泄露、复制、篡改等后续问题持续困扰交易方。
——产品化后的隐私计算平台可通过“可用不可见”的交易流程,分离数据所有权与使用权,由此交易方可以交出数据使用价值(而不是原始数据本身)。
定价问题:
——现有数据交易定价体系并不成熟,制定合理的数据交易机制需要创新机制。
——隐私计算平台提供了取用易量化的平台,有助于定价机制建设。
安全隐私问题:
——原始数据出库后面临严峻的安全与隐私考验,尤其在敏感数据领域风险较大。
——隐私计算平台应用后,原始数据无需腾挪,防止后续次生问题。
行至当下,无数的行业人才在为隐私计算技术推进与落地持续付出。
《麻省理工科技评论》中国秉持“技术为了福祉”(Tech for Good)理念,关注行业变革生态的科技创新力量,正式开启“隐私计算科技创新人物”提名征集,挖掘、遴选带来技术创新、实现技术落地、产生实用价值背后的人物。
让这些青年学者、产业领袖从幕后走到台前,是时代赋予这份评选的意义,也是《麻省理工科技评论》中国关注创新人物力量的初衷。
参评资格


年龄:本次评选致力于发掘隐私计算领域的青年创新力量,参选者须在 2022 年 1 月 1 日时不满 45 岁(即出生日期不早于 1977 年 1 月 1 日,以身份证或护照文件上的年龄为准)。
学历:本次评选对学历不作特别要求。
背景:申请者应是从事隐私计算领域的专业人士,科研院校/研究机构/企业的技术研究者,或企业管理者;相关学科背景包括但不限于密码学、计算机科学、数据科学、人工智能等领域。
参评通道与须知
评选征集通道正式开启。点击“阅读原文”立即报名,跳转至申请页填写相关内容(可在 PC 端/网页端填报)。
申请人务必通过官方表单递交资料,我们将保证您提交资料的安全性。若您遇到任何与申请或评选的相关问题,请联系 ppc_info@mittrchina.com,我们将在收到邮件后及时回复您。


*博客内容为网友个人发布,仅代表博主个人观点,如有侵权请联系工作人员删除。

参与讨论
登录后参与讨论
推荐文章
最近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