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值得关注的是,9 人中有 5 位,都曾涉猎生物及生命科学方向,她们是:普林斯顿大学结构生物学家颜宁、斯坦福大学计算机科学家李飞飞、斯坦福大学化学家鲍哲南、哈佛大学免疫学家吴皓、麻省理工学院神经科学家蔡立慧 (Li-Huei Tsai)。
在其它领域工作得此荣誉的 4 位华人科学家分别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地球科学家沈延安、耶鲁大学物理学家曹慧、斯坦福大学通讯专家孟怀萦、牛津大学哲学家张美露 (Ruth E. Chang)。
美国艺术与科学院(American Academy of Arts and Sciences,简称 AAAS ),是美国历史最悠久的院士机构及地位最为崇高的荣誉团体之一,其宗旨为 “弘扬学术,以增进自由、独立、良善之公民德行”,涉及数理科学、生命科学、社会科学、艺术与人文科学、公共事务、商业与行政管理学各领域。
该组织每年都要选取当代最优秀的人才和最具有影响力的领袖成为该院院士,目前共有约 4000 位院士及外籍院士,包括超过 250 位诺贝尔奖得主。历史上,胡适、钱学森、李政道、丁肇中、李远哲、丘成桐、施一公、张锋、白春礼、乔杰等著名华人学者都曾当选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或外籍院士。
颜宁
颜宁,1977 年 11 月出生于山东,结构生物学家,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美国霍华德休斯医学研究所首届 “国际青年科学家”,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终身讲席教授、博士生导师,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兼职教授。
2000 年本科毕业于清华大学生物科学与技术系,2004 年获得普林斯顿大学分子生物学博士学位,2005 年 - 2007 年,在普林斯顿大学分子生物学系从事博士后研究。2007 年,年仅 30 岁的颜宁任清华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2017 年 5 月,颜宁接受美国普林斯顿大学邀请,受聘普林斯顿大学分子生物学系雪莉・蒂尔曼终身讲席教授,2019 年 4 月 30 日,当选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
颜宁主要从事与疾病相关的重要膜转运蛋白、电压门控离子通道的结构与工作机理及膜蛋白调控胆固醇代谢通路的分子机制方面的研究。
2014 年,她率领的团队在世界上首次解析了人源葡萄糖转运蛋白 GLUT1 的三维晶体结构,2015 年进一步获得了具备更多构象的 GLUT3 结合底物和抑制剂的超高分辨率结构,从而清晰揭示了葡萄糖跨膜转运这一基本细胞过程的分子基础。
李飞飞
李飞飞,1976 年出生于北京,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美国国家医学院院士,美国斯坦福大学首位红杉讲席教授,以人为本人工智能研究院(HAI)院长,AI4ALL 联合创始人及主席,Twitter 公司董事会独立董事。
1999 年本科毕业于普林斯顿大学,2005 年博士毕业于加州理工学院,先后担任伊利诺伊大学厄巴纳 - 香槟分校电机系助理教授、普林斯顿大学计算机科学系助理教授。2009 年加入斯坦福大学,2013 年至 2018 年担任斯坦福人工智能实验室主任;2017 年至 2018 年在学术休假期间担任 Google 副总裁,并担任 Google Cloud AI/ML 首席科学家;2019 年担任斯坦福大学以人为本人工智能研究院(HAI)联合主任;2020 年当选为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同年当选为美国国家医学院院士。
李飞飞是全球人工智能领域的顶级专家,她的研究领域主要包括计算机视觉、大数据分析和 AI + 医疗保健,尤其适用于医疗保健交付的环境智能系统,以及认知神经科学、计算神经科学方面的工作。
鲍哲南
鲍哲南,1970 年出生于南京,化学家,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斯坦福大学化学工程系教授。
1991 年本科毕业于南京大学化学系,1995 年博士毕业于芝加哥大学化学系,之后进入贝尔实验室任职,2001 年获得贝尔实验室杰出研究人员称号。2004 年进入斯坦福大学化学系任教。2011 年获得影响世界华人大奖,2015 年被选为《自然》杂志年度十大人物,2016 年当选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2017 年获得世界杰出女科学家成就奖。2018 年成为斯坦福大学化学工程学院院长。
鲍哲南一直致力于化学、材料科学、能源、纳米电子学和分子电子学等领域的研究,研究领域涉及能源、有机和高分子半导体材料、传感材料和分子电子器件、纳米电子学。
2010 年 9 月,鲍哲南和研究小组在国际学术杂志《自然材料》公开发表了一种能够感知微小压力的人工电子皮肤,该技术有望在假肢、机器人、手机和电脑的触摸式显示屏、汽车安全和医疗器械等诸多方面获得应用。
2015 年 10 月,鲍哲南团队在《科学》杂志发表关于人造皮肤模拟触觉机理的论文。
吴皓
吴皓,出生于北京,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哈佛大学医学院生物化学及分子****理学教授。
1982 年进入北京大学接受医学预科教育,1988 年本科毕业于北京协和医学院临床医学专业,1992 年博士毕业于美国普渡大学迈克尔・罗斯曼实验室,并开始在哥伦比亚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2012 年被聘为哈佛大学医学院生物化学及分子****理学教授,并担任波士顿儿童医院高级研究员。2014 年被聘为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研究员,2015 年当选为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
吴皓实验室的主要研究方向是天然免疫相关蛋白的结构与功能,主要通过 x - 射线晶体衍射和电子显微镜解析免疫相关蛋白结构,从而阐释免疫受体尤其是天然免疫受体信号转导的分子机理。
蔡立慧
蔡立慧(Li-Huei Tsai),1960 年出生于中国台湾,现任麻省理工学院 Picower 学习与记忆研究所所长,2011 年当选美国国家医学院院士。
1983 年本科毕业于国立中兴大学兽医学系,1986 年获得威斯康辛大学分子生物学硕士学位,1990 年获得美国德州大学西南医学中心病毒学博士学位。
蔡立慧的主要研究方向为阿兹海默症,以及通过声光干预治疗阿兹海默症的可行性。她的研究被认为可能打开阿兹海默症治疗新方法。
其在 2017 年《细胞报告》上发布的研究发现,通过特异性阻断大脑中的组蛋白去乙酰化酶 2(HDAC2)与转录因子 Sp3 的结合,可以在神经受损的小鼠脑内重新建立突触连接,恢复小鼠的记忆和认知,并且不会产生副作用。该发现有助于帮助阿兹海默晚期病患恢复认知功能和记忆。除此之外,其他一些涉及 HDAC2 水平升高的疾病,例如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也可能从这一发现中获益。
*博客内容为网友个人发布,仅代表博主个人观点,如有侵权请联系工作人员删除。